
产品分类
问及打算在北京待多久时,李洁说,“孩子才上小学二年级,现在都没人管,怎么也得待几年”。
谈到医保,陈昊说:“在北京享受的医保待遇有限。我们在北京看病属于异地就医,只有住院可以报销,而且要回到原地市才能报销。”
目前,在一些城市,像张辛这样为了照顾孙辈而离开老家的老人还有不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有媒体将他们称为“老漂族”。
“根据我们当地的医保政策,对我们外地就医的要办手续,办了手续以后把门诊这一部分的现金给你。在当地是不给现金的,每一年报销有额度,分个人账户和报销总额。”陈昊说。
下午3时整,北京市一所大学附属小学门口,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双桥东路六号院的老人张辛将自己的电动三轮车停在路边阴凉处,放下后座的靠背,坐在车上等待放学的孙子。
“和孩子的父母相比,肯定是我陪着孩子的时间更长。不过孩子现在上学了,也无所谓,孩子整天都在学校里。”谈到儿子和女儿每天忙工作,没有时间陪孩子,孙珍的目光黯淡了不少。
在被问到以后考不考虑回老家时,孙珍叹了口气说,“我来北京的年头长了,都这岁数不在北京还能去哪儿”。
本可以在家乡安享晚年的老人,为了帮助子女来到陌生的城市,操持家务、照顾孩子。那么,他们在异乡生活得习惯吗?和邻里的关系如何?能享受医保等社会福利吗?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要考试了,学校取消了课外兴趣班,平常都是四点十四分放学,最近一个月改成了三点半放学。”张辛说,自己每天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到学校门口等孙子,接到孙子后就在学校附近的超市买菜,回家后,他看着孙子写作业,老伴儿就开始做晚饭。
平时如果得了感冒等小病,陈昊会去社区医院看病,而如果发现身体有问题要检查的话,他就去大医院,偶尔也会去药店买点常用药,但不管是药店、社区医院还是大医院,门诊费用的报销都很复杂。
“住院的话,可以拿回去报。以前我住院就是拿回去报,现在没住过院,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孙珍说。
李洁的儿子和儿媳也是每天晚上7点多才能下班回家,每周除了周日休息外,其余时间都不休息。
李洁已经计划好,等到孙子上了初中,不再需要人经常照看之后,她就回山西老家,她觉得自己不能适应北京的生活方式。
孙珍虽然来北京生活有些年头了,但是她的医保一直在老家,所以孙珍始终不能享受北京市的医保待遇,她看门诊要使用外地的医保卡,使用外地医保卡看门诊都是自费,不能报销,包括买药等也不能报销。
孙珍的老家重庆与北京的气候和生活方式差异很大,孙珍告诉记者,来了这么多年,她已经习惯了。